企业微信我的标签在哪里看?客户管理定位技巧解析
初识企业微信标签的奇妙世界
刚学会用企业微信那会儿,最头疼的就是找不着北。尤其是面对几百个客户时,明明记得在某个地方存着他们的喜好记录,结果手指头戳破了手机屏幕也没找着。直到有天老板跑过来说,这个客户标签功能早就在那儿藏着呢,只不过跟玩捉迷藏似的需要解锁关卡。
先得把办公室的电脑屏幕调到最亮,打开企业微信的工作台。这时候得留心客户列表里那些密密麻麻的头像,挑个最顺眼的客户名字右键点开,下拉信息栏里那个低调到像透明似的「标签」按钮就是宝藏入口。鼠标慢慢滑到那个位置别急着离开,这时候整个客户画像里设置的标签名称会自动浮现。要注意的是手别抖,稍微移动光标就错过这稍纵即逝的彩蛋啦。
要说手机端的操作就更有意思了,苹果用户得把手指当成触控笔来用。点开通讯录跳转到「我的客户」这步最关键,这时候得找屏幕右下角那个长得像汉堡包图标的三道杠。注意别被「客户群」的选项迷惑了,要找左边那个藏在角落里的「标签」入口点进去。安卓用户这时候可能会遇到系统弹窗拦截,得在设置里给企业微信开放个「显示悬浮窗」权限才能解锁隐藏菜单。
要说最魔幻的体验还是在管理界面发现企业微信的智能推荐标签功能。比如给美容院客户批量打「精油偏好」标签时,系统突然蹦出个「敏感肌注意」的关联推荐。这种意外的默契配合总让人觉得后台是不是藏着个贴心助理,不过千万别被迷惑了,这些都是预设规则的功劳。
说到自动化管理,有个叫做摩尔微客的神器就显出能耐了。它能直接在客户扫码进群时自动贴标签,还能根据设置把新客户引流到对应群组。用过企业微信原生功能的都知道,手动一个个设置标签费时又容易出错,这个工具倒是能省下不少折腾的时间。特别是当活动期间几百人同时扫码时,自动归类功能能让客户像坐滑梯似得精准进入不同轨道。
企业标签管理的三重境界
有些公司总把标签管理看得太简单,结果发现销售部给客户标着「潜力股」市场部却标记成「已流失」。这种黑色幽默在企业微信后台时不时上演,根源就在没搞懂分级管理的门道。超级管理员账号的权限可不是普通员工能比的,后台那个长得像俄罗斯方块的「客户联系」配置页里藏着的乾坤,只有用对方法才能玩转。
握着超级管理员权限的人得在「企业客户标签」模块里构建基础框架,就像给摩天大楼浇筑承重墙。这个位置得先按住键盘上的Ctrl键不放,把部门主管们的需求文档同时拖进配置页面。这时候系统会弹出个长得像俄罗斯套娃的标签树界面,每个层级最多能塞20个标签组。市场部要的「消费偏好」标签组里必须拆出「母婴类」「美妆类」两个子标签,还得留三个空位给双十一活动备用。设置时手速要快,页面停留超过五分钟就会自动刷新,这种事碰上过的人都知道有多抓狂。
普通员工手里的标签工具箱可比管理员花哨多了,点开客户头像时的「标签」按钮就是个潘多拉魔盒。曾经有个美甲师愣是把「标签」功能玩出了花,给每个客户备注着「偏好猫眼胶」「爱聊八卦」「自带指甲图」之类的个性标签。这些DIY标签就像便利贴一样贴在客户档案上,下次服务时扫一眼就能接住话茬。不过得留神别在标签栏写小作文,超过八个字的标签名显示时会变成马赛克方块。
当公司要调整标签体系时才是最考验功力的时刻。比如要把「已发货」和「未付款」两个标签合并成「订单状态」组,就像把两锅热汤倒进同一个碗里。这时候得先在后台把旧标签设置成只读模式,不然员工手滑删掉关键标签可就麻烦大了。迁移数据时最好选在凌晨两点用批量导出功能,导出的CSV文件得用特定编码格式打开,否则中文标签全会变成乱码火星文。
要说省事的法子还是有的,比如用摩尔微客这类工具设置规则引擎。当新客户扫描活动二维码时,系统能自动给他们贴上「促销敏感型」标签,再根据标签匹配对应的接待话术。特别是遇到客户集中进群的情况,传统的逐个打标签方式根本来不及,这时候自动化工具就像个不知疲倦的标签打印机,啪啪啪就给几百号人挂上精准标识。
高效工作者的标签兵法
点开企业微信工作台看到上千条客户消息在闪,手指在键盘上敲出火星子也打不完标签。总有人把「批量处理」按钮当摆设,非得像老农插秧似的挨个客户手动标记,手速再快也赶不上双十一的咨询量。真正会玩的老手都懂电脑端的「标签工厂」才是主战场,按住Shift键从客户列表顶端划到底部,五百个客户信息像瀑布似的往下流,这时候点开标签栏直接勾选「活动参与者」分类,整个流程比泡碗方便面还利索。
搞大促的时候最怕客户排队等接待,刚给客户A打完「九折意向」的标签,客户B已经发来二十条语音消息。这时候打开摩尔微客的后台设置个自动响应规则,把活动二维码生成企业微信活码。新客户扫码添加时,系统瞬间给他套上「双十一专享」的标签,顺手推进对应的福利群。原本五个客服手忙脚乱的工作量,现在变成客户扫码瞬间自动完成的流水线操作,连客户发来的「在吗」都还没显示已读,标签早就悄悄挂在资料卡上。
分级管理这回事就像切生日蛋糕,超级管理员拿着切刀负责分块,部门主管端着盘子接蛋糕胚,普通员工的任务就是给蛋糕抹奶油。总部设置的「会员等级」标签谁都不能乱改,但区域经理能在自己地盘上加「偏好线下体验」的本地化标签。曾经有个连锁门店店长把「爱吃试吃品」的客户单独分组,每月最后三天推送临期商品促销信息,转化率硬是比无差别群发高出两倍。
客户标签的权限边界需要画得清清楚楚,就像火锅店用格子锅分开菌汤和牛油。财务部给客户打的「账期提醒」标签不能让销售部看见,否则报价时候容易露底牌。通过摩尔微客设置分级可见规则,不同部门员工打开同一个客户资料卡,看见的标签信息就像经过滤镜处理。库房管理员眼里只有「收货地址」标签,客服专员看到的是「服务记录」标签,这种智能筛选功能让公司数据既能流动又不会乱窜。
早上九点的晨会上打开标签数据看板,发现「犹豫期客户」分组突然少了三十多人。点开自动打标签记录一看,原来昨夜系统给连续三天未互动的客户自动追加了「唤醒礼包」标签。十点钟让实习生把带特定标签的客户同步到私域社群,扫码进群的用户自动带上「专属折扣」后缀名。等到中午十二点促销活动开始,后台数据像股票大盘似的往上跳,而茶水间的咖啡机还在慢悠悠地萃取出最后一滴浓缩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