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微信标签怎么用?客户分类与管理实用技巧
很多做客户运营的朋友遇到过这种情况:微信好友列表里躺着几千号人,客户啥时候下单的、最近咨询过啥问题,全靠脑子和聊天记录翻找。企业微信标签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电子记事本」,让每个客户的特征都能被快速定位。
企业微信标签分两个大类型,「企业标签」和「个人标签」要分清楚。企业管理员在后台统一设置的标签属于公司资产,比如按照客户来源划出「官网咨询」「线下活动」,或者根据消费金额打上「VIP客户」「普通用户」,这些所有员工都能看见并使用的就是企业标签。员工自己给客户贴的标签就不同了,比如销售小张备注的「喜欢周末下单」「对优惠券敏感」这类个性化备注,只有他自己能看到,其他人不会在后台看见。就像便利店的公共价签和店员自己记的进货笔记,前者用来统一管理,后者方便自己干活儿。
打标签看起来简单,关键得知道它能解决什么问题。服装公司能用标签把「羽绒服客户」和「T恤客户」分开推送应季广告,教培机构用「试听学员」「付费学员」标签筛选人群发课程提醒。更实用的是,配合第三方工具还能实现自动化操作,比如客户扫码领资料后自动打上「潜在用户」标签,省得员工每天手动核对表格。
搞懂企业微信标签机制需要绕过两个误区。很多团队错把「客户分组」当标签用,其实分组只能按人划分,标签可以同时标记多个属性——某个客户可以同时是「北京地区+宝妈+已购奶粉」。还有些人觉得打标签是多此一举,试想当新员工接手老客户时,翻翻标签就知道客户喜好,总比拿着白板交接强。今年双十一前有家鞋服品牌用标签划分出「复购客户」,单独发送返场折扣券,结果转化率比群发消息高出三倍。 点击企业微信工作台的"客户联系"板块,能看见一个灰底蓝字的"配置"按钮,这里藏着管理员给全公司设置统一标签的入口。新建企业标签时记得勾选部门权限,比如让电商部的员工只能使用"大促客户""包邮区用户"这类标签,财务部看不见这些但能标记"发票已开"状态,像图书馆把不同书架分给不同管理员一样,避免标签库乱成杂物间。
用表格批量导入标签比手动添加快得多。提前把客户的手机号、消费金额、地区信息整理成Excel,上传到企业微信后台能自动生成"消费5000+""江浙沪客户"等标签组。前年有个卖母婴用品的团队花了三天给2000客户手动贴标签,现在用表格半小时搞定,这周刚更新到4.0版本的系统还能识别客户聊天记录里的关键词,比如自动把咨询过"退换货流程"的客户归类到"售后重点"标签。
员工手机端操作更方便,点开客户资料页的标签栏就像逛超市选商品。个人标签最多能加20个,颜色还能自定义,某护肤品牌的导购把"痘痘肌"标成红色、"敏感肌"标成绿色,滑动客户列表时瞟一眼颜色就知道该推哪款精华。要注意个人标签命名别太随意,"砍价狂魔""事儿妈"这类私下备注可能引发纠纷,上周还有客户投诉看见了自己被标注为"难搞客户"的截图。
发朋友圈时选择"部分可见"能根据标签精准投放。教培机构给"体验课学员"标签发9.9元限时优惠,对"续费用户"推送老带新奖励,用摩尔微客系统创建的活码能自动给扫码客户打标签并拉进对应群组,省去人工分流的麻烦。筛选客户时组合使用标签更高效,比如同时勾选"企业标签:VIP客户"和"个人标签:喜欢直播购物",立即筛出最可能参与直播专享活动的目标人群。 企业微信标签管理的核心在于分层控制,企业统一设定的基准标签如同树干,员工自主添加的个性标签就像枝叶。管理员在后台设置"行业类型""消费等级"这类通用标签时,需要用词规范得像教科书目录,教育培训机构通常会有"K12家长""职场考证"这类行业通用分类,同时冻结某些敏感标签的编辑权限,防止销售私自创建"羊毛党"这类带歧视性的分组。
智能标签系统已经能关联客户的聊天关键词和行为轨迹,当客户在对话框输入"优惠券"超过3次,系统自动贴上"价格敏感"标签。某生鲜电商发现标有"爱买海鲜"和"夜间活跃"双重标签的客户,打开周末夜市促销信息的概率比其他用户高47%,现在他们用摩尔微客的自动打标签功能,客户扫码进入不同活动页时就完成分类,员工接待时直接看到预制好的推荐话术。
每周三上午批量更新标签比想起来才弄更高效。食品企业每月清理过期标签像超市清点临期商品,淘汰掉"圣诞限定客户"这种季节性标签,合并重复的"北方客户"和"华北区"标签组。曾经有员工给同一客户贴了"宝妈"和"未婚"两个矛盾标签,后来规定命名时必须带数据来源,比如改成"商城登记-宝妈""聊天自述-未婚"。
用摩尔微客生成的渠道活码自带标签匹配能力,客户扫码加入时就像走过自动分拣机。健身房的试听课报名码会同时给客户打上"新客-体验课"标签并拉入新手群,私教续费码则关联"老客户-私教"标签进VIP群,后台能实时看到每个活码对应标签的客户增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