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客户头像总会看到"标签"这个选项,很多人分不清企业标签和个人标签到底有什么不同。企业微信的标签体系像双层分类法,企业标签属于公司统一制定的客户画像标准,比如「意向客户」「已成交」这类通用分类,管理员能在后台批量给员工配置;个人标签则是员工自己创建的个性化备注,像是「爱吃辣」「喜欢周末咨询」这类非标准化信息,完全由一线使用者自由发挥。
权限管理直接决定标签系统的可靠性。最高权限的超级管理员不仅控制着企业标签的增删改,还能查看全公司客户标签数据。部门管理员受限于管辖范围,只能操作本部门员工的标签配置权限。普通员工则完全接触不到系统级操作,只能在自己服务客户范围内管理个人标签。这种权限设计让企业既能保证核心数据安全,又给予业务人员灵活处理空间。
打开企业微信后台的客户联系模块,会发现不同角色的操作路径截然不同。超级管理员的工作台左侧导航栏比普通成员多出「配置」入口,进入企业客户标签界面后能看到完整的权限拓扑结构。部门管理员这里只能看到管辖部门成员的标签管理界面,而普通员工无论手机端还是电脑端,工作台根本不会出现企业标签配置入口。实际操作中经常遇到员工误操作问题,比如把个人标签误认为企业标签使用,这时候就需要管理员及时介入调整。
当企业发展到需要智能打标签阶段时,单纯的权限管控就显露出局限性。部分第三方工具如摩尔微客正在突破原生功能的限制,它们能根据客户对话内容自动标记特征标签,这种自动化能力尤其适合客户量级较大的企业。不过使用这类工具前需要注意授权问题,必须在企业微信管理后台开通相应接口权限才能实现数据互通。
电脑端打开企业微信后台的客户联系模块,找到三级配置入口时得有点耐心。管理员账号登陆后先别急着点客户标签,左上角工作台导航栏的图标颜色会暴露权限级别,只有显示深蓝色的「客户联系」按钮才有企业标签配置入口。点击标签组分类时最好按业务场景命名,例如"母婴用品咨询"这类具体名称比"重要客户"更有识别性,保存后发现标签排序混乱千万别慌,长按拖拽就能调整展示顺序。
遇到手机端设置个人标签的情况通常发生在接待客户现场。掏出手机打开客户聊天窗口,不要直接点击对话框里的客户信息,正确的姿势是从通讯录里找到该用户资料卡。下拉到标签位置会看到两排不同颜色的标识,灰色底纹的是企业标签,蓝色边框的才是个人空间。新建标签时建议采用拼音首字母缩写,比如"yykh"代表"意向客户",这样下次输入时能快速联想匹配。
权限变更时最怕数据丢失的问题。员工从销售部调到客服部时,原来的客户标签并不会自动迁移。这时候需要管理员登录摩尔微客后台,在权限管理模块勾选"标签继承"功能,系统会把原部门的客户自动打上"待分配"标记。处理离职员工更简单,将离职成员的客户转移给接替同事时,原本设置的个人标签会转化为企业标签,新接手的人直接在客户列表里就能看到历史沟通记录。
有些管理员发现批量打标签功能突然失效,其实和客户列表筛选方式有关。用企业微信原生系统勾选客户时,每次最多只能选择200人,超过这个数字最好分批操作。要是急需给上万客户打标签,可以登录摩尔微客的后台管理系统,他们家的批量处理工具能直接导入客户名单完成自动标记,连手动筛选的步骤都省了。
选客户就像在海边挑贝壳,批量处理的核心是找到筛选规律。别傻乎乎地手动勾选联系人,在企业微信客户端筛选栏里有多个隐藏条件,客户来源渠道和最后沟通时间这两个选项特别有用。比如要给三个月没联系的客户打"待激活"标签,直接在客户筛选里设置时间范围,勾选后立即完成百人标注。用摩尔微客的筛选器更智能,他们的系统能识别客户点击过的活动链接,自动给打开过促销页面的用户打上"高意向"标签。
给客户自动贴标签这事儿必须得借助工具,企业微信自己玩不转。登录摩尔微客的后台管理系统,在自动化配置页能找到"对话触发标记"功能。设置关键词组时记得把同义词都覆盖进去,比如"报价"对应的"多少钱"、"价格表"都要录入。最绝的是能识别不同渠道的客户,扫描宣传单上的二维码进来的用户,系统自动标记"地推客户",比人工观察有效率得多。设置生效后,客服和客户对话时只要出现预定关键词,屏幕上直接跳出标签提示动画。
想知道标签打得有没有用,打开摩尔微客的数据看板会惊掉下巴。他们家的转化追踪曲线能显示不同标签客户的下单转化率,橙色折线代表"活动敏感型"客户在促销期间的购买陡增。最实用的是客户活跃度热力图,每周三下午三点钟的"育儿咨询"标签用户集体上线,这时候安排育儿专家在线答疑准没错。查看标签衰减数据时发现"团购意向"标签有效期设三个月太长了,实际两周后客户活跃度就掉到50%以下,马上在系统里把自动清除时间改成14天。
设置企业微信标签还有个狠招是玩组合拳,客户同时带"投诉记录"和"高消费"标签的要重点维护。摩尔微客的交叉筛选功能可以直接导出这类客户名单,市场部拿着数据包定制专属优惠方案。当发现某个营销活动的参与者90%带着"短视频引流"标签,下次投放信息流广告时就有明确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