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6年朋友圈突然被知识付费刷屏那会儿吗?手机付款越来越方便,连地铁口的煎饼摊都能扫二维码了,花钱买知识当然也不在话下[1]。最先反应过来的是那些虎妈猫爸——某些家长以前宁可挤破头找黄牛买学区房,现在直接花998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还催生出"一对一选科诊断"这种高端服务。他们拍着大腿感叹:早知道给孩子报班不如自己先补课!

你发现没,深夜地铁里刷考研视频的社畜,凌晨三点跟着健身App跳操的白领,还有边喂奶边听亲子课的新手妈妈...这些人兜里揣着几千块的可支配收入,心里揣着怕被时代抛下的恐慌[1]。小红书收藏夹堆满烘焙教程,得到App里囤了二十几门没听完的课,知识焦虑像手机电量提醒似的在脑子里嘀嘀作响。

就在我们忙着在各种平台下单网课时,整个行业闷声发财到2023年市场规模窜到1802亿元[1][3]。有个挺意外的数据:现在每四个买课的人里,三个都在刷竖屏视频学技能,连老大爷都在抖音学修冰箱。那些讲大道理的音频课?早被挤到后排吃灰了。

知识真金白银的时代真来了,你觉得呢? 你知道吗现在刷短视频学技能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去年看到个数据把我惊着了——十个买知识课的人里有七个半都在刷竖屏视频学习[4],连我家楼下修自行车的老王都天天举着手机看汽修教程。那些教人做菜博主更狠,三十秒视频里塞进八道工序,镜头底下鸡蛋都来不及凝固就被端上桌了。有次我刷到个教即兴伴奏的博主,人家边弹琴边讲乐理,屏幕右边还能实时飘过学员提问的弹幕。这年头谁还耐烦听两小时音频讲座啊?知识早就在手机屏幕里蹦迪啦!

会员制这套玩法现在可太火了,特别会玩得是那些健身App。上周和我健身教练聊天,他说自从改成会员月卡制,学员续费率居然涨了3倍[2]。想想也是,以前买完200块的塑形课就没人管你了,现在每月交79元,后台营养师天天追着你问蛋白粉喝完没,训练计划每周自动更新。最绝是有些职场课搞"师徒制",学员跳槽时候导师直接给改简历,这哪是卖课啊根本就是买了条职场外挂啊!

前几天看到个创业团队的操作真把我震住了。他们搞了个AI诊断系统,你先做十分钟能力测试,算法立马给你画出张知识地图,红色标着你得短板蓝色标着潜在机遇[7]。完事还配个真人专家全程陪跑,第一周帮你拆解行业报告,第三周直接带着见投资人。有学员说这服务像游戏里氪金买装备,三万元买的根本不是课,是把知识压缩成子弹塞进你枪膛的装弹机[9]。当知识付费卷到这种地步,单纯的讲课老师恐怕真要被时代甩下车啦。

现在明白为啥说2025年是知识付费的诺曼底登陆了? 最近逛油管发现个有意思现象,好些讲python编程的课程封面悄悄加上了英文字幕。点开评论区更热闹,东南亚学员抱怨时差党凌晨三点爬起来追直播课,欧洲用户直接甩地址问支不支持跨境支付[5]。有个印度小哥留言特逗:“你们讲的爬虫代码刚好帮我扒到了孟买菜场实时菜价,省的钱够买三节课了!”现在搞知识出海的可不只技术课,连东北菜烹饪教程都敢配上八国语言字幕,老外学得最起劲的竟然是锅包肉挂糖霜手法。

程序员这行当在知识付费江湖里可太吃香了。前阵子我表弟报了个AI算法课,他导师白天在科技公司写代码,晚上开着虚拟背景直播教学员调参。最牛的是人家把教学系统嵌进编程软件里,学员敲错代码直接弹出3D动画演示,连报错信息都自带相声式语音解说。这帮技术流早把知识切片包装成即插即用的工具包,比五金店卖螺丝刀还利索。有学员笑称这哪是上课,分明是往脑壳里装外挂程序[7]。

知识圈最近争议挺大,某知名平台推的“速成理财课”被顶上热搜。九块九的单价卖爆百万份,结果学员发现教的都是百度能搜到的基础概念。更逗的是退款条款藏在第27页服务协议里,字体小得得用放大镜看。这事闹得官媒都下场点名,说别把知识普惠搞成割韭菜流水线[8]。现在聪明人买课都学精了,先扒讲师往期学员评价,再要试看三节课内容,付钱前还得问清楚有没有实操陪练——毕竟谁都不想当付费知识游戏的NPC。

这波行业洗牌真够魔幻的,上周看某平台删了六千多节注水课,反而冒出来不少冷门宝藏课。有教非洲手鼓的残疾人乐团,也有前法医开的犯罪心理学。有意思的是这些课定价都不超五十块,评论区却盖起千层互动楼。要我说知识市场早该这么洗牌,筛掉镀金包装的,留下真能砸出水花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